上一篇提到日本米,不少朋友立即想到コシヒカリ「越光」,你各位要知道,今天大家在講的「越光」不是品種,而是一個品牌名稱。越光這一詞包含了29個品種,從這29支再延伸出約44個商業品種,像是常見的青天の霹靂(青森)、つや姫(山形)、ひとめぼれ(福島)、コシヒカリ(新潟)、にこまる(熊本),這些商品名稱都能印上越光米字樣。
越光米源自1931年的新潟農事試驗場的水稻農林1號,當年搞這玩意的用意是要讓水稻耐寒,讓天氣比較冷、緯度比較高的地區也能種植水稻,確保糧食的供應。從這個水稻農林1號開始,中間因為戰爭缺糧的問題,加速了越光米的改良,所以才讓今天的北海道成了日本最大的糧倉。
不過,日本越光米的發展經歷了4個重大的轉折。
首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戰前缺糧與戰後復興的時代背景,加速了日本稻米產業的進化與擴張。二戰後隨著韓戰的爆發,日本得到美國援助而迅速復興,在1950年到1970年之間大量的小麥與牛肉進到了日本,並徹底改變了傳統以米食為主食的飲食習慣,日本人對於稻米的食用量連年趨緩,1962年達到每人每年食用118.3公斤白米的歷史最高峰後便開始下跌,迫使白米生產過剩的日本在1971年啟動了「減反政策」,嚴格限制稻米的種植總量來維護米價。
上述兩個轉折是國家發展,下面就是兩個氣候與天災。
以往日本的越光發展分為「耐寒」與「耐熱」兩個品系,1993年發生「冷夏」造成全國性的稻米歉收後,耐寒品系迅速擴大市佔率,耐熱系統的除了九州,本州只剩宮城、福島、琦玉等地,其餘多半是怕熱不怕冷的耐寒品系越光米。這情況一路到2023年遇到「猛夏」,夏季高溫時間特別長,越光米結穗不良導致再一次出現全國性的歉收。2023和2024連續兩年的夏季高溫,這就是今天日本米價一路狂飆的根本原因。
23和24連續兩年的夏季高溫,耐寒品系的越光除了產量少了三成,結出來的米粒也紛紛出現白濁和裂痕,耐寒品系的一等米一度只剩下5%的水準。這次的氣候因素,讓日本重新把耐熱品系的找回來,像是山形的つや姫(光姬)、宮城的ひとめぼれ(一見鍾情)和ササニシキ(笹錦),這三支品系在猛夏時也都能保有95%一等米的優質耐熱表現。
其他的新品種還有新潟的にじのきらめき(虹之閃耀)、新之助,今年琦玉的えみほころ(微笑綻放),是不是越光已經無關緊要,種出來的東西要像人吃的,這才是最優先的考量。
(註)
コシヒカリ,koshihikari
ササニシキ,sasanish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