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自》十年從赤字轉黑字,可果美的番茄展望

說到產業升級,很多線上的同行嘴巴是這麼講,但實際上心底可是相當抗拒。畢竟,現在的生意就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自找麻煩,增加額外的工作和支出呢?只是,新技術的出現往往都會帶給業界微妙的變化,如果能夠踩到浪頭,或許就能藉此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例如日本番茄的知名品牌:可果美。

2014年12月,日本可果美在山梨縣北杜市的「明野菜園」落成啟用,占地2.4公頃的環控型設施,這是可果美為了搶佔超市生鮮專櫃的利器。明野菜園主攻高茄紅素含量,以機能性為賣點的番茄,搭配先進的設備也讓生產效率提高,每年每平方公尺可達70公斤的產能,是一般簡易溫室七倍以上。如果是其他品種,產能還可能更高。

環控設施的關鍵技術很多,其中一項就是二氧化碳的控制。氣密型的溫室會在室內提高二氧化碳濃度,藉以提升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另外為了控制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頂部的天窗會不定時開啟來交換空氣,這動作會讓二氧化碳濃度稀釋,因此環控設施的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常常搞死很多人,天窗換氣的時機一直是門相當專業的學問。

明野菜園的高產能,源自於能夠精準控制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整座農場為長條形的溫室結構,內部規劃了一個空間作為混合空氣之用,他們內部稱之為「迴廊」,先在迴廊調整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再經由86條塑膠膜的風管將混合好的空氣送進溫室內部。明野菜園有頂部天窗,但它並不是靠天窗換氣來控制溫濕度,天窗不常開啟,小型昆蟲和病媒菌能進入溫室內的機率更少,農藥的使用機會也更低了。


栽培條下風的塑膠布風管為換氣與氣體施肥之用 (圖片來源:可果美明野菜園)


採「半密閉式」設計的明野菜園,頂上天窗相對小很多 (圖片來源:可果美明野菜園)

使用「迴廊」來換氣的環控設施被稱為「半密閉型」溫室,這種應用技術源自於美國的荷蘭型溫室,美國沙漠地區的溫室為了維持室內溼度,不再開天窗直接引入外部的乾燥空氣,荷蘭技師後來開闢了一個空間做為緩衝,用這種處理過的外部空氣作為換氣之用。可果美把這項技術帶回了日本。

明野菜園是少數能在收穫量能媲美荷蘭的日本農場,日本有許多荷蘭型溫室,但由於管理觀念、設施設備條件有差異,先別說赤字轉盈餘,很多農場都僅有預估產能的五到七成。可果美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改善了一些管理的細節,例如番茄的整枝。可果美在整枝作業方面摸索了好一陣子,多次調整了鋼索結構和手法,後來才能把番茄串都轉到走道側,果實日照充足增進風味,也利於後續的採收作業。熊蜂的使用在日本檢疫常常卡關,可果美找到了不使用熊蜂也能增進授粉的栽培模式。

可果美在番茄栽培上努力了20年,花了10年達到損益平衡,近10年才開始賺錢,在產能上也趕上荷蘭人的車尾燈。這裡指的是無補光燈的日光利用型溫室。不可諱言,可果美能夠撐到今天春暖花開,是因為背後有整個集團的支持,如果是一般公司,老早就啟動停損而撤退。農業的升級最終除了資金,還是資金。

可果美的人表示,當年可果美定下了三大目標,一是產能的達標,二是物流的現代化,三是建立國民品牌。說到第一個目標,台灣的業者一定感同身受,可果美每年每平方公尺70公斤,意思是每年每分地有70噸的產量,台灣目前頂多只有10噸的量,由此來感受一下可果美的威能。還有,台灣和日本的夏季遠比荷蘭要長,高溫期間較長連帶影響番茄產量,但可果美卻能追上荷蘭的數據,由此可見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在產量上追上了荷蘭,但可果美並不因此滿足,接下來,可果美會朝著地熱、工廠廢熱運用等節約能源的措施上努力,說白了就是要減輕電費、加溫系統的相關支出。可果美也開始運用人工補光燈來彌補日照不足的季節,此外也在嘗試高糖度番茄的量產。高糖度的操作和一般的不同,水分的控管要更為精準,如何在產量與品質之間找到平衡點,這項技術在可果美內部被視為最高機密。


原文刊登於自由時報評論網
……

Facebook:一級嘴砲技術士

LINE@: LINE@一級嘴砲技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