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麥擱哩「糧食自給率」啦!

  上週,台灣農村陣線提出了台灣農業政策的九大建言,天啊,這五千字看完大概就是那一句話:你他媽的我到底看了三洨?

   台灣農陣的九大建言中,第一項「擬定具體措施,提昇我國糧食自給率至40%水準,同時榖物自給率亦應提昇至40%水準。」

  業界有一句話:「成天高喊著糧食自給率的,代表他根本不懂農業」。這個糧食自給率的算法是以「熱量」來統計,數字之所以會低,是因為把台灣本土產量不高,需求量卻極大,必須要進口的黃豆、小麥、玉米列入計算的緣故。天啊,人吃的不比,把豬飼料算進來幹什麼?

  真正貼近社會現況的,不是以熱量計算的34.1%糧食自給率,而是以價格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台灣目前是68%,與荷蘭66%、義大利61%等先進國家並列。雖然沒有超英趕美,但也差強人意。

  很多人大聲疾呼,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靠北,你們餓到了嗎?你們餓到了嗎?你們是有餓到了嗎?

  把焦點回到本土的農產品,根據農委會在2012年的統計數據中,稻米自給率有107%,蔬菜自給率有84%,水果86%,豬肉94%,雞鴨鵝等禽肉82%,而漁獲更是高達197%。就拿漁獲來說,台灣一年的漁獲量足夠全體國人吃上兩年。以稻米來說,若把WTO的進口配額也算入,這些米早已多到拿去當雞飼料還有剩。

  台灣目前的自產農產品幾乎「頃向過剩」,或者是「已經過剩」。

  黃豆、小麥和玉米是土地利用型國家的專長,例如美國、澳洲或巴西,除了土地廣闊之外,最重要的是政府長期以來的政策型補貼,讓這些大宗原物料在國際期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台灣因為地狹人稠,如今再談黃豆、小麥和玉米,無非是自曝其短、本末倒置。

  再者,農陣的第二項建言「農業政策之制定應以維護小農生產為核心,並建立家庭農場之最適經營規模。」…天啊,好的不學,你去學肯亞的小農幹什麼,去學古巴的家庭農業幹什麼?是把農業當成社會福利事業?

  台灣最近幾年一直在談「品牌農業」,從上到下,開設了許多的教育課程,公部門也投入了很多資源去輔導農業生產者,結局至今,能上檯面的屈指可數。其原因追根究柢,就是小農們的產品,非但產量不穩定,就連品質也難以持恆。倘若質與量都無法跟上市場需求,又如何建構自己的品牌?又如何能夠讓收益穩定?

  論起先進國家的農業,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聽過荷蘭、以色列,共同的特色都技術和資金的集約化,以有限的耕地面積去創造極高的農業產值。特別是荷蘭,中日韓三國群起效法,韓國大舉收購了荷蘭的設施設備,中國重金導入荷蘭技術,而日本首相更是親自跑去荷蘭取經。

  先進國家的農業皆朝著整併、集團化發展,台灣亦是朝著一樣的方向在前進,例如鰻魚、毛豆、蝴蝶蘭或愛文芒果。唯有整合生產者,讓產品的質與量穩定,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才能讓農民實質獲利。此時此刻,對中國的貨貿、環太平洋的TPP、印尼主導的RCEP,人家已經兵臨城下,你還在「土地的芬芳」,還在搞「手掌的溫度」?

  而第八項建言「反對農業自由貿易,守護糧食主權」更是矛盾。

  如同前面所述,台灣島內農產品自給率極高,已經趨近市場飽和,若無法向國外發展,農民將無法掙脫國內市場低價的泥沼。

  在上個月通過了TPP談判的日本,深知自由化貿易是擋不住的趨勢,因此他們在JA(農會)改革、產業升級方面加快了腳步,也老早就開始佈局國外的市場。而今年十月在千葉舉辦的次世代農業展中,日本農業在自動化和智能化方面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他們都知道,國是鎖不住,唯有進化才是出路。

  如果我們吹噓自家的農業技術很強,五穀雜糧很Q彈,水果香甜世界一,卻又畏懼國際的競爭,豈不可笑乎?農業是一項產業,談的是競爭,談的是獲利,農業可不是辦桌吃飯,在討論產業政策時,不要以嘻嘻哈哈的態度來建言。

  眼下從事農業的年輕人有很多,我們並不畏懼與他國競爭,只要政府部門可以闢建友善的產業環境,檢討現行制度與法令,剩下的,閃開,讓專業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