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菜價已經連續貴兩個多月了,貴到連街上知名的鴨肉麵線都要在門口貼出「因菜價嚇死人,本店青菜只有豆芽菜」的海報。傳統市場內原本一把10元的空心菜漲到了35元,一把5元的小白菜漲到20元,連根莖類的紅蘿蔔、馬鈴薯、南瓜等最少都漲了三成。最便宜的只剩進口的洋蔥,一粒10元。
當菜價連續兩個月居高不下時,地方的媽媽很自然地將矛頭紛紛對準了菜販和農民,認為這一切都是縣(市)長無能、菜蟲哄抬、盤商炒作造成的,許多情緒性批評開始四處瀰漫,憤怒有如星火燎原般的延燒。
但是,我們還是得追問,導致菜價連續兩個攀升的主因到底為何?其實,這就是因為蔬菜產區被接二連三的颱風襲擊,導致產量大減,讓市場價格飆升的緣故。
尤其是八月初的蘇迪勒颱風,老一輩的都說「打從民國75年的韋恩颱風後,就再也沒有看過這麼恐怖的風」,蘇迪勒的風不但吹斷了作物的支幹、果實,超強的風勢帶來超強的蒸散作用,抽乾了農作物葉面的水分,讓各種農作物逐漸凋零枯萎,重創了中南部的農業。
而在蘇迪勒橫掃過後,復耕沒多久隨即遇上月底的滯留鋒面,整整下雨下了一個禮拜,田間淹水、病害連綿。三週後,又來了杜鵑颱風,天然災害就如同田徑接力一般,一棒接一棒。就連復耕最快速,從播種到採收只要兩週半的空心菜,也趕不上風雨接二連三地襲來。
我們就以葉菜類中,台灣人最常吃的空心菜為例。葉菜類的產期短,只需20~30天左右,是供應量相當穩定的作物。即使遭逢天災,總能迅速恢復生產。
但去年八、九月份,台北第一果菜市場的空心菜到貨量共約1400噸,今年同時期的到貨量卻只有1130噸,光是空心菜這個品項就整整少了270噸,減產了20%。
而價格的部分,去年八、九月時的平均批發價是29元,今年則因減產的關係,八、九月時的平均價格已經來到45元,價格可說是翻了一倍。
其他的常見葉菜類,小黃瓜減產20%,小白菜減產15%,波菜減產16%,A菜減產10%,價格分別上漲了一至五成不等。
換句話說,從蘇迪勒颱風肆虐台灣後,接二連三的雨勢和杜鵑颱風,讓蔬菜生產幾乎毫無恢復的機會。颱風剛走,農民復耕,就當準備收成時,新的颱風再度侵襲。因此,最近菜價的高漲,只是因為風災減產,量少價揚的緣故。不是誰有能、誰無能,或是哪個菜蟲又趁機哄抬菜價,就只是因為市場裡沒菜了而已。
然而,這也暴露出了一個問題。
我們常說「菜金菜土」,意思指的是菜價要嘛高的嚇死人,不然就是便宜的沒人要。對農民來說,菜價好的時候,代表市場到貨量少,說白了就是大家都沒有菜可以賣;而豐收盛產時,又因市場供需失衡,價格崩盤,賠本出售的大有人在。
要嘛沒東西可以賣錢,要嘛賺不到錢,務農,搞到最後就像是在賭博。我認為,一個健全的「產業」不該是如此,而這樣的產業型態,又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
明年又要總統選舉了,我也希望各方總統候選人能提出有遠見的策略,選後起用正確的專業團隊,讓台灣的農業能步上正軌,讓台灣的農業得以面對接下來嚴峻的國際競爭。
(圖為今年雲林地區八月份至十月份雨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