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烏克蘭基輔的地鐵站「烏克蘭宮殿」站出現長達300公尺的人牆,這些人舉著「Free AZOV」標語,呼籲俄羅斯盡早遣返烏克蘭的戰俘,也要求烏克蘭政府重視亞速營的戰俘問題。這些人多是2022年馬里烏波爾戰役,在亞速鋼鐵廠被俘的兩千多名烏克蘭軍人的家屬,這群人也因為「特殊的問題」而被自己的國家和西方世界「選擇性遺忘」。
馬里烏波爾戰役,是2022年於烏克蘭東部頓內茨克州的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的激戰,從2022年2月下旬到5月,長達80多天。烏克蘭的軍事組織「亞速營」等部隊死守在亞速鋼鐵廠。最終,彈盡糧絕,亞速營有超過2000名士兵遭到俘虜。
烏俄戰爭至今打了三年,戰事的蔓延讓戰俘的遣返相當困難,而亞速營更被烏克蘭政府刻意遺忘,交換回來的戰俘幾乎都不是亞速營的士兵。縱觀一些外電訪談和報導,亞速營有兩個禁忌,就算是現在的烏克蘭政府也不敢去碰觸這個敏感詞。
一、美式軍械。
亞速營自2014年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動手後就陸續獲得美軍裝備,但由於這是一群失控的武裝組織,美軍也觀察到這支武裝力量正在納粹化,一度禁止美國的武器交付亞速營。對於亞速營有各種傳說,不論是美軍武裝,甚至是美國傭兵,無論真相為何,基於政府的立場,亞速營確實有些東西是烏克蘭政府不能去碰的東西。
二、新納粹化
亞速營的家屬在烏克蘭處處碰壁,原因是大家都認為這是極右翼、失控,群聚戰爭狂人的武裝組織,烏克蘭戰俘的家屬組成的團體共有二十多個,或依軍種,或依地區,唯獨亞速營的家屬必須自己成立一個。就算同為戰俘的家屬,當人家知道你府上的弟兄是亞速營的,大家都敬而遠之。亞速戰俘的家屬團體必須一直對外澄清「亞速不是極右翼」「亞速不是新納粹」,但效果極為有限。
記者曾問亞速鋼鐵廠保衛者家屬協會(Association of Azovstal Defenders’ Families)的創辦人之一Anna Naumenko,既然烏克蘭國內對你們如此冷淡,為什麼不邀請外國媒體來烏克蘭?
「我們一開始確實邀訪了外國媒體,但現在我們擔心會讓情況更糟。你想,如果亞速臂章的Vedmedi Bears(神似納粹黨衛軍的SS符號)出現在美國的華盛頓郵報,那後果有多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