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民報》你還在談「地產地銷」嗎?

  大概在2009年開始,「地產地銷」的觀念從日本和歐美傳入台灣,並引發各界人士熱烈的討論,甚至許多農民訓練都為此特別開設數小時的課程專門探討。

  「地產地銷」源自於1990年英國人所推行的「食物里程」概念,後來結合了「社區支持型農業」進而沿伸發展出「地產地銷」,在地生產、在地銷售的概念。

  在台灣,有許多人認為「地產地銷」是在宣揚環保和支持小農,但總忘了這個概念的本質是為了對抗跨國、跨洲的農產品傾銷,試圖挽救在地的中小型農產業,是一種抗衡全球化貿易的手段。

  本質,認清事實的真面貌很重要,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有正確的應對作為。否則,若錯把特砂當鹽巴,在高級的食材恐怕也難以下嚥。

  歐美所談的「地產地銷」,泛指的是農作物產地方圓一百英里,也就是半徑一百六十公里的範圍。這個概念是以南投為中心畫一個半徑一百六十公里的圓,別說墾丁基隆,連澎湖都涵蓋在內。這就是地產地銷的真正範圍,並不是「OO縣民要吃OO縣的蔬菜」這種狹隘的思惟。

  台灣和日本的地理條件類似,相較起歐美大陸,產地到都市的距離可說是鄰近許多。部分日本的業者也發現這些差異,因此從原先的「地產地銷」變形為「國產國銷」,意即推廣「Made In Japan」的國產農特產品,不再拘泥於地區或縣份。



  2013年,日本在TPP的簽署談判上遭逢美國方面的強大壓力,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拋出了「攻擊型農業」的施政白書,日本農業發展自此開始轉向。此時也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地產外商」,也就是要將日本國產的農特產品銷往其他國家,為農業這項產業開闢一條新的活路。

  從日商佈建香港、台灣、新加坡和吉隆坡等地的銷售據點,以及輔導農特產品取得「哈拉認證」,積極打入穆斯林市場的舉動不難看出,這些人是玩真的。

  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壓力,日本的農業可說是背水一戰,積極地尋求活路。而我們卻是死抱著「地產地銷」,更糟的是,多數的業者和民眾都曲解了這四個字的真正意涵。


原文刊載於:民報 你還在談「地產地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