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勤,能補拙? (上)

  我們常說勤能補拙、用技術來彌補工具的不足,但真的是這樣嗎?勤,能補拙嗎?技術可以彌補工具的缺憾嗎?



  440年前的長篠(日本愛知縣境內),為了對抗武田家的騎兵團,織田信長大量起用火繩槍,利用馬防柵與火繩槍,一舉將號稱戰國最強的騎兵團打成歷史的塵埃。

  此後,火槍開始受到高度重視,從織田信長手中一千挺火繩槍開始迅速擴張,直到豐臣秀吉一統天下時,火繩槍的數量已經高達了五十萬挺。

  當時的火槍與弓箭相比,其精準度之差,射程也短,但火槍的聲響、煙霧,以及它那肉眼看不見的槍彈,這些都可以帶給敵軍相當大的震攝力。隨著火槍不斷地改良,日後不但取代了弓箭的使用,更大幅改變了戰爭的型態。

  以往要訓練一個精良的弓箭手最少需要兩年的時間,而火槍兵卻不用,只要學會聽口令行進、裝彈和射擊,最快經過兩週的訓練後就能夠上戰場。加上刺刀的使用,以及前膛槍演進至後膛槍,槍械開始大量地運用,並徹底改變了軍人補充方式與現代化軍隊的建立。

  此外,後勤的補給鍊也是關鍵。

  弓與箭的使用,除了箭術,弓身和弓弦的養護,以及箭的製作更是需要一番工夫。與弓身的製造相比,火槍不但可以大量生產,鐵器製品的良率也遠比木製品來的高。子彈製做也容易,無需削木,也不用製做箭尾的羽毛,把金屬熔一熔倒進模具成形即可,大幅降低後勤的難易度。

  由於武器更精良,更容易上手,上場作戰不再是經過長年訓練的貴族或武士階級的專利,拿著火槍的農民可以輕而易舉撂倒穿著鎧甲的持刀武士。此時再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勤,能補拙嗎?技術可以彌補工具的缺憾嗎?

  俗諺說「勤能補拙」,但俗諺也有一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遇到瓶頸時,有時候總認為是「個人能力」出了問題,但或許,只是你用錯了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