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日本德島縣舉辦了一場「農林漁業人材確保與農水省政策檢討」的研討會,會中不論是中央官僚、地方農協和業者都拋出了自己的意見,其中最辛辣應該就是農業名人的「久松達央」,他在研討會上直接表示「政府發錢請人家去務農根本就是叫人家去死」。
久松達央受邀參加政策檢討會 (照片來源:久松達央)
久松達央,1970生,慶應大學經濟系畢業,1999年在茨城縣土浦市開設了有機農場「久松農園」,他自己也有多本熱銷的農業著作。久松農園的正職員工4人,兼職3人,農場5公頃,年營業額4000萬日圓以上,久松把產業的思維帶入農業,讓久松農園成為「小規模、高競爭力」的小型農企業。若是要談錢、談農業,久松達央可說是「喊水會結凍,喊米會變肉粽」,真材實料的狠角色。
久松在會中的第一段發言就說:「開頭先講結論,政府這些農業人材培育政策是相當失敗的一件事」,由於政府的委託,久松與一千多位新農訪談並負責部分的輔導工作,若把這些新農依學歷來區分,大學畢業的有三成,高中畢業的有五成會在3年內離農。久松認為務農就跟開公司一樣,如果無法獨立營運,補助期限一到你也就跟著出局。以政府的角度來說,你把補助金拿去養了一批沒有競爭力,陣亡率奇高無比的「農業生力軍」,這種政策實在有被檢討的必要。
看多了這些因為補助金而來,又因補助結束而離去的人們,久松把這些案例歸納出一個公式「独立就農は討ち死にモデル」,我把它稱之為「小農通往天國的倒數計時」 ,裡頭提到了三個新進農民的大忌:
(1)日本農業已經走上集約化、組織化,農業的生產也包含了技術和資本,沒錢又沒技術的新咖,還有關起門來自High的都一定會死。
(2)如果每年營業額都不及1000萬日圓,就連家人的生活費都會出問題的,這群人當中有九成會在短時間內離開。
(3)雖然新進農民的存活率只有一成,但還是要看年紀,35歲以下的有機會,45歲的就要很拚。至於55歲以上,包含那些商社退休且自以為鄉村生活很不錯的,你們一定會出局。
對於工商業來說,業內有九成的人是受薪的上班族,只有一成是經營者,但農業剛好相反,農業裡有九成都是經營者,受薪的僱工只佔了一成。投入農業就跟創業一樣,伴隨著相當程度的風險,有能力、有意願的自己就會去衝,這些人自己會去計劃與組織,這些人會自己找出利基的所在,也會找到共同打拼的隊友。久松認為,能在農業裡成功的都是具有自主、不受既有框架限制的特質,這種人通常不存在於因為補助金而務農的人們當中。
為了政績的亮眼,日本政府提供了每個月15萬日圓,為期2年的生活補貼金給新進農民,若是和一般上班族相比,這筆錢雖然不多,但要過個簡單的生活也還可以。不過,衝著這筆錢而來的通常也缺乏野心,在學校的圖書館看了幾本書就開始種田,心態和能力也都與需要自負盈虧的農家子弟不同,如果扣除了補助金,他們連靠著販售農產品來獲利的能力都沒有,很多人連一塊錢都賺不到。
再加上,為了輔導、追蹤這些人,各地方公所和縣市政府都必須額外負擔龐大的業務,對於這些「只是來領補助金」,就算2年領完也無法存活而轉行,這些錢還不如拿來補助農業專科和大學院校。
既然補貼外行人務農的效果很差,是不是補貼農家的年輕一代會比較好呢?
久松也不這麼認為。日本的農業為繼承制,這些農家子弟在土地、規定和稅務上早就享有優惠,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要的是「專業顧問」來幫助產線升級,藉此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不會伸手拿那筆連牙縫都塞不起來的補貼金。再說,這些人本來就會回到農業現場,這筆要用來增加「新進農民」的補助款也不適合用在他們身上。
久松達央將經濟學的思維帶入農業 (照片來源:久松達央)
久松認為,日本的農業缺乏的並不是「經營者」,而是現場的僱工,尤其日本正走向超高齡的社會,從業人員的高齡是眼下最需解決的問題。除了僱工之外,政府的補助金應該拿來培育「中階經理人」,也就是農場的場務、人力、金流、投顧或是行銷業務的經理人,善用這些跨行人材的不同專業,讓他們能在農業領域裡發揮,靠著既有專業而得以營生,這才能達到政府跨大農業就業人口的目標。
最後,久松為這場農業人才與政策檢討會議做了總結。首先,別把補助金發在農家子弟身上,其次是政策性的獎勵縮減到現有的1/10就足夠,而且獎勵的對象要限制在35歲以下。在久松達央看來,現階段的日本農業最需要的不是擴大農業就業人口,而是協助現有農家的產業升級、經營改善的專業諮詢,營運的「顧問」才是現階段農業所缺乏的角色。
文末,台灣各縣市都祭出了重賞,有的也以每個月一定額度的補助金吸引青年去務農,短時間內似乎頗有成效,但大家都知道結局一定很可笑。政府發錢來吸引青年留農,相關辦法是抄襲日本而來,這項措施到底對不對,輪不到那些教書的教授來評斷,也不需要我們業者來插嘴,成敗優劣就留給日本人自己去說明白。
原文刊登於自由時報評論網
……
Facebook:一級嘴砲技術士
LINE@: LINE@一級嘴砲技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