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マタギ有興趣啊?」我在詢問日本友人是否有開槍換宿、獵鹿獵熊的打工職缺時聽到マタギ這詞,我去查了一下什麼意思。
▍冬季的獵人
マタギ,ma ta gi,日文漢字為「又鬼」「叉鬼」,原意是指日本長野、山梨、新潟(甲信越)的山區一路到東北、北海道,使用傳統狩獵方式打獵的人。主要的獵物有五類,以熊為最大宗,其次有野鹿、野豬、日本猴子、野兔等。
這詞源自秋田縣,由日本語和原住民的愛奴語交雜而來。在愛奴語裡,マタギ的意思是「冬季獵人」,具有很強的執念、翻山越嶺獵熊的強者,能常人所不能的「叉鬼」。
這群叉鬼不同於近現代裝備的職業獵人(Hunter),叉鬼有獨特的宗教與生命倫理的觀念,類似台灣原住民山神、祖靈那方面的信仰型式。說白了,同樣對著獵物舉槍,叉鬼看到的是大自然與山神的餽贈,現代的獵人只看到一堆會跑的鈔票。我就是後者。
▍古早時期的叉鬼
簡單來說,叉鬼就是農閒時上山打獵的人,春夏秋有田種田、有柴砍柴,冬季需要外快才上山討生活。明治時期的叉鬼都是斜槓族,夏季種田、筏木、開礦,冬季修整時才上山打獵,用珍貴的毛皮和熊膽換所費。
特別是熊膽,當時被譽為千病之藥,很搶手的藥材,老練的叉鬼會想方設法找到冬眠的熊,吃得暴肥、睡得香甜的熊,除了肥美的毛皮之外,還沒開始分泌的熊膽,那可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大筆年終獎金。
為了狩獵這些冬眠熊,他們會在雪季之前找到熊穴,下雪後便會循著標記找到這些地方。熊有一種習性,冬眠巢穴的入口只要有障礙物,熊會想辦法把東西拉近巢穴裡,叉鬼便利用這種習性,在洞穴口堆放柴草後再把熊吵醒,趁著熊身探出洞口把柴草拉近洞穴時一舉收拾。
▍現代化反而讓這個行業式微
古代的叉鬼用的是火繩槍,以及外觀像十字弓、箭頭有上毒的熊槍,出門都是8到12人為編組集團行動。明治時期後,以往的破銅爛鐵就換成了當時陸軍使用,具有彈匣裝置可連續射擊的村田步槍,工具更便利,集團狩獵也失去了必要性,人際網絡和產業鏈就此剝離,這便是叉鬼文化式微的主因之一。
目前還保有マタギ叉鬼文化的就剩秋田縣北秋田市的阿仁地區,當地目前以歷史文化保存的方式,搭配溫泉觀光旅遊,開辦學生營隊等方式守護這項「有形民俗文化財」。
可惜的是,明明是獵人之鄉的秋田,如今在人道主義、環保團體的智障支持者的壓力下,反倒成了全日本熊害最嚴重的地區。
#マタギ #狩獵 #秋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