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自由》吃土的「返鄉務農」

  最近幾年很流行「放棄高薪、返鄉務農」等字眼,聽起來很浪漫,實際上是充滿了歧視與傲慢。

  「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科技新貴放棄百萬年薪,毅然決然返鄉務農」,你看看,多麼感人的標題、多麼偉大的情操。如果不是你說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我還以為你是因為要被外派中國毅然辭職;如果不是為了家裡那片荒廢的果園,我還以為是公司即將減薪裁員,趁著還有優離的時候趕緊閃人。

  說也奇怪,現在是處處講求「專業」的年代,但任何人似乎只要西裝一脫,戴個斗笠就能變成專業農民了。隨便一個路人都能去種田,不管哪路貨色都能談農業,在台灣,農業成了一門不需要專業的產業。我們這些從業人員鼻子摸一摸也就算了,看著還在學校的園藝、農藝等相關科系的學弟妹,教人情何以堪?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為了日益減少的農業從業人口,大約在2008年開始,日本政府祭出了每年150萬日圓,連續5年的「青年就農給付金制度」,意即由政府提供前5年的生活基本保障補助金,減輕新進農民的投入負擔。相對於年輕人,這項政策反而吸引了更多的40、50歲中年轉業的上班族。

  許多都會地區的上班族,假日會帶著一家人前往郊外的市民農園去種菜,一方面排遣職場壓力,一方面增進家庭成員的互動。這一類人,往往懷抱著退休後的田園生活美夢,再加上政府這一筆補助金的催化,還真的不少人就真的遞出辭呈,返鄉逐夢去。



  逐夢或許踏實,但逐夢也經常讓人摔個半死。

  這些逐夢的上班族脫下了西裝,買了農機,回到了鄉下,開始了他們心目中浪漫的田園情調。幾年後,他們才發現這根本是一場惡夢。

  他們的農作物管理技術只懂皮毛,農業機具和設備也不足,而且多數人的生產面積和產值根本不到「經濟規模」。第一年欠收,第二年農作物欠收,等到了第三年才發現以前的存款都消耗殆盡,收入只剩下政府提供的生活補助金,一家人只能靠著這筆錢來維繫生活。但是,這筆錢只能再提供兩年的時間,倘若農作物生產無法步上正軌,家庭生計馬上就陷入困頓。

  除此之外,這一類的「新進農民」通常也缺乏產品銷售的管道,他們無法與通路業、飲食業者對接,也沒加入農協。因為他們認為,加入農協後要配合生產計畫,無法想種什麼就種什麼,而且農協會員都是老人,世代之間鴻溝也造成交流上的困難。再加上這一類型的人都是從都市移居到農村,缺乏地緣關係和人際網絡的支援,也讓他們更顯得孤立無援。

  為了養老的存款,為了子女的學費,這些仰賴政府生活補助金的「新進農民」,辭掉了都市的工作到了鄉下,幾年後也為了生活而離開鄉下,回到都市裡重新找工作,此時的積蓄通常已經耗盡,加上年歲的增長,他們必須咬緊牙關,從頭開始。

  筆者是2009年農委會漂鳥計畫的成員之一,當年的「同學們」至今還留在田裡的為數不多。回到雲林後,也看到許多人利用補助款蓋了簡易溫室,幾年後礙於經濟壓力而將溫室轉賣或出租,自己另外去找工作以維持貸款的清償和生活開銷。

  「農業」是不是脫下西裝,拿著鋤頭揮一揮就能混生活,那些血淋淋的案例都是很好的教材。

  農業是一門產業,裡頭包含太多的學問,除了栽培管理、品種、設施、設備、機具維護之外,近年來許多國家的農業育成都把重心放在「經營管理」上,像是生產排程、控管金流,甚至是稅務和創投。

  說白了,農產品的穩態量產只是基本常識,商管、經營的觀念才是未來農業決勝的關鍵。這是一項專業,如果認為只是換一套衣服就能混口飯吃,那可真的是職業的歧視與傲慢。


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