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國、日本、韓國從荷蘭引進大量的高科技溫室與設備,不停地在為貿易自由化做準備。看在台灣相關業者的眼裡,眾人開始討論起這些荷蘭裝備的優劣,特別是農業科系出身的,由於學識淵博,想像力也特別豐富。
玻璃溫室到底適不適用於台灣?水牆到底能不能用?介質要用椰纖還泥炭土?水耕、滴灌還是淹灌?林林總總的技術類別討論,這些讀書人也經常為此爭論不休。但各位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
我們根本蓋不起同樣等級的溫室!
就像一群阿魯,成天幻想著要帶另一伴去哪裡玩,去哪裡吃大餐,晚上要用什麼樣的姿勢啪啪啪?這群阿魯還在討論著哪家餐廳的菜色如何,怎樣可以跟美眉得到最大的快感。但是,醒醒吧,你根本沒有另一半啊!
和荷蘭相比,為什麼人家蓋得起,為什麼我們又蓋不起?不是因為我們窮,而是在國家制度和政策發展方向上就有著天與地的差別。
在荷蘭,業者提交的營運和生產計畫書,只要經過專業的顧問公司認可就可以從荷蘭合作銀行(RoboBank)獲得70%到120%的融資貸款,充足的資金來源讓建廠經費一次到位,使用高檔的設備,進行穩定的農作物生產。
台灣的農業資金取得很不容易,一般農戶除了新台幣幾十萬的小額農業貸款可以免抵押之外,其餘的都要用農地的公告地價去抵押,能取得的資金實在不多。例如,筆者有位朋友的農地就在高鐵旁,這塊農地因為地點好,不動產業者估計市值1000萬,但因為公告地價的緣故,這一塊地實際可以從農會貸款的金額只有200萬。
這筆錢只夠搭建簡易型的塑膠布溫室,其餘的農藥、肥料、小型機具和人事成本等都要自行負擔,搭建溫室最快也要3個月,農作物收成也要3個月,也就是說,把口袋裡的錢全部撒出去之後,第一筆入帳最快也要等半年,但這段期間貸款的利息已經開始扣繳。
台灣的農業一直都是高門檻,而且是高風險的行業。因為有土地取得、管理技術、市場行銷和資金調度等門檻,因此具備相當程度的進入障礙;也因為資金不足,設備的簡陋讓農作物產能與品質無法有效提升,特別是這幾年的氣候相當不穩定,台灣的農業生產處在相當高風險的環境裡。
除了「資金」之外,台灣和荷蘭在產官學的合作、業界結盟、物流整合等各方面都還沒準備好,荷蘭的農業品出口產值之所以可以排名世界第二,並不是荷蘭的溫室和設備特別先進,而是因為它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在背後支援。
這年來親眼目睹中國、日本、韓國農業的軍備競賽,咱們的官僚還拘泥於《農業基本法》、十倍檢驗等空殼政策,資金、制度等實際面的產業政策則著墨甚少,在如此窘境之下,鈍刀或許可以出利手,但你是可以撐多久?
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