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植物工場「Mirai」的重生之路

  2014年之前,Mirai株式會社曾經擁有日本最大規模的人工光源型植物工場,包括千葉大學工場、柏之葉工場,還有現今亞洲最大規模的多賀城工場,但因為當年的社長毫無商管的概念,最後讓這家2004年成立的公司,在2015年時負債近11億日圓而被法院裁定破產。



  這是一家相當經典的植物工場破產案例,Mirai的破產也引來各界的議論,但有趣的是,我居然在今年的「2016物聯網與農業科技」國際研討會中再度看到Mirai的名字。原來,Mirai被裁定破產後,由一家通訊設備廠商「マサル工業株式會社」所買下。

  マサル買下了Mirai,包括設施、設備、人員以及經銷通路。針對植物工場的操作,マサル制定了從育苗、定植、採收、包裝到出貨,8大類一共199項的標準作業程序,明確規範操作人員的工作範圍,提升效率並降低人事成本的支出。マサル將衛生品管、人力資源和成本管理的觀念帶入Mirai,要讓Mirai成為「盈利型產業」,預估在5到7年內可以讓赤字變黑字。

  Mirai一共留下五座植物工場,包括千葉大學工場(3,000株/日)、柏之葉A場(5,000株/日)與B場(5,000株/日),多賀城工場(10,000株/日)與實驗場(500株/日),在經營易手後,這五座工場也將重新定位。有的定位在生產,有的則是定位在實驗與測試場域。

  例如與奇異公司聯手開發新式的LED燈具、IoT導入試驗、有機蔬菜生產、新品種研究,也有針對通路商不同需求而客製化的農作物等。Mirai也成立了「顧問」部門,打算利用資材販售、技術諮詢等盈利事業來發展。

  在マサル的眼中,Mirai的破產倒閉是因為沒有經營管理的概念。取得銷售通路之前就大舉投入生產,產品滯銷也讓營運陷入泥沼。另外,當時的團隊清一色都是技術人員,沒有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也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金流管銷的失衡,因此マサル接手Mirai後就立即進駐商管顧問,以「盈利事業」的觀念來經營這幾座植物工場。

  這場研討會後,我私下透過專業翻譯向マサル的社長詢問:「植物工場的營運勢必有相當大的成本支出,Mirai先前的團隊就是不堪虧損而破產倒閉,為什麼マサル會想接手這樣的產業與公司?」

  『我們都知道Mirai已經投入了數十億在植物工場的建置,但Mirai被法院宣告民事再生後就不值這麼多,我們只花了1億多日圓就把它買下來,包括後續的設備更新等公司開銷,我們預估最快在5年,最慢7年內可以開始讓Mirai從赤字轉變成黑字』,椎名吉夫社長不愧是生意人,算的很精準。

  台灣在植物工場發展速度相當遲緩,一來是許多光電廠為了出清自家的劣質品和下腳料,美其名是發展農業4.0,實際上卻是拿自家垃圾在騙取國家的研究計劃經費。再者是農產品的價格低落,讓單價偏高的農產品難以競爭。

  不過,撇開上述兩件鬼島奇談,人工光源型的植物工場還是有發展機會,例如在新品種的研發、藥用植物研究,種苗場也是一個相當具有前景的發展方向。業界有一句話:「好的種苗就是成功的一半」,看著農民與苗場的紛爭年年上演,台灣的種苗場還有許多可以進步的地方。


同場加映:

植物工場「みらい」破產倒閉的窘境

日本植物工場發展現況(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