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自由》我是農民,我不是弱勢

  台灣的農業去年歷經了8月蘇迪勒、9月杜鵑兩個颱風侵襲,加上今年1月的霸王級寒流,天災接二連三,重創中南部的蔬果產區。巨量農損與高漲的菜價讓農民與消費者深受其苦,於是「農業」一下成為了社會討論的焦點。

  網路、輿論一面倒地說,應該要幫助農民、保護農民…,在網友的眼中,我們這些種田的成了弱勢族群。



  農民真的弱勢嗎?不是弱勢,只是少了武器。

  以我個人的從農經驗說起,我從事溫室小番茄的生產,至今邁入第6年,這幾年來除了極端氣候影響,再加上溫室設施和生產設備的簡陋,產季時必須負擔4成裂果耗損。也就是說,只有60%的小番茄能交到客戶手上。

  尤其今年遇到寒流和長時間的陰雨,小番茄產量和品質不如往年,客戶的投訴和碎念至今為止都沒停過,雖然經過說明解釋,多數客人都能「共體時艱」,但身為生產方,面對客戶心中的壓力一直無法減輕。

  氣候的不可抗力導致的生產壓力,讓人不禁羨慕起日本農民的荷蘭式溫室。



  近幾年,日本政府為了提升日本農民對抗天候以及穩定生產的能力,大力協助農民建構新型的荷蘭式溫室,日本農民在得到這些神兵利器的加持後,不但將氣候因素的影響大幅降低,同時提高產能,更降低農藥的使用,這樣的武器不但讓農民的收益增加,穩定的供貨使蔬果市場價格穩定,用藥量的降低也使食安同時得到保障,讓農民與消費者互蒙其利。

  「如果我也能擁有一樣的東西,我一定可以拿出更好的農產品」,我一直這麼堅信著。

  台灣的經濟環境每下愈況,在農業預算已經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政府還把錢拿來濫發補助、搞一堆與農業無關的農村再生計劃,一遇價高搶種,菜價崩盤時,只能靠網友在網路上號召購買幫忙農民,年復一年,於是,農民需要幫助的「弱勢」形象就成了社會既定印象。

  試想,若這些浮濫發放的經費以低利貸款方式貸給農民,讓真正有生產技術與專業的農業從業人員用來改善生產環境與提升生產設備,政府若能致力於協助農民調節生產、穩定供貨量,農民還會是弱勢嗎?

  農業是一門產業,有其技術含量,農民是身負專業的生產者,不是社會大眾眼中的弱勢,就如同其他產業一般,我們需要的是國家在政策上的對症下藥,以及相關主管機關對農民生產技術的協助,農業做為國家重要產業,並不需要社會的同情眼光,真正關心農業、關心農民,就請鞭策政府提出有利產業發展的政策,讓我們手上拿到的是武器而不是慷納稅人之慨的補貼。


本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評論網:我是農民,我不是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