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備份)農化專家告訴你巴拉刈的毒理與風險

文/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 顏瑞泓 繪圖、製表/ 柯皓翔

在國際上,農藥使用暴露風險是有科學根據的模式進行評估,巴拉刈沒有急性暴露危險,但是有慢性暴露的危險。

(編按:可見參考文獻1)
本文嘗試用比較簡單的毒性數值,與容易理解的比喻方式,提醒用藥人員不可輕忽防護措施的重要性。

巴拉刈的急毒性LD50(鼠/口服):93.4 - 113.5 mg/kg bw,因為沒有有效的解毒方式,被歸類於劇毒農藥,單次大劑量的口服或是注射動物,會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

(編按:bw為body weight,體重;kg為公斤;mg為毫克。93.4 - 113.5 mg/kg bw即每公斤體重攝入93.4 - 113.5毫克)


巴拉刈對人類的致死劑量為35 mg/kg bw,而呼吸或皮膚吸收劑量最高3.5mg/hr未發生危害。

(編按:上述是Wagner 針對農用化學品資料試驗的結果,研究沒有做到危害劑量)
至於多少量才會發生危害? 一般發生危害劑量,急毒性是用半致死劑量,慢毒性則是用無效應劑量,幾乎很少有毒理數據會指出接觸劑量多少會發生危害。

另外,巴拉刈是很低蒸氣壓的藥劑,不會揮發到空氣中,因此呼吸攝入的是噴藥時巴拉刈溶在液滴裡的形式,也就是沒戴口罩的噴藥人員才有較大經呼吸道攝入的機會;皮膚接觸有研究資料顯示是0.5%。

由於一般民眾接觸巴拉刈的機會較少,除了自殺或是誤飲造成的急性中毒外,長期接觸可能性低,這部分已在前文解釋過。

巴拉刈危害人體風險在於噴藥時輕忽防護措施
那麼,對於需要噴施巴拉刈的農民或接觸風險更高的代噴人員呢?他們的長期接觸風險又是如何?

這時候就要思考兩件事:第一是巴拉刈的慢毒性高低,第二是長期接觸巴拉刈的人,攝入巴拉刈的可能管道與劑量高低。

首先由巴拉刈慢毒性的數值,如表所示:



歐盟以狗進行1年的試驗得到的NOAEL值,除以安全係數100,定出每日可接受劑量ADI:0.004 mg/kg bw/day。乘上國人平均體重60kg為0.24 mg/day人,以臺灣使用的巴拉刈氯鹽換算則為0.24 X (257.3/186.3) =0.331 mg/day人。這數值表示,每人每天攝入0.331mg的巴拉刈氯鹽,不會有危害的情形。

(編按:為貼近實際使用狀況,需將巴拉刈離子換算為巴拉刈氯鹽,前者分子量186.3,後者257.3)
一般噴藥的農民或代噴的人有沒有可能每天攝入這麼多量的巴拉刈呢?
根據植物保護手冊柑桔園雜草防治或紅豆落葉處理的推薦藥劑為24%巴拉刈溶液,稀釋倍數200倍。噴施的藥液中的巴拉刈濃度為24%/200=0.0012 g/mL=1.2mg/mL,巴拉刈由皮膚吸收的比率為0.5%,農民調配好用於除草的藥液中,巴拉刈會被皮膚吸收的濃度是0.006mg/mL。換算皮膚需沾附藥液55mL,才會吸收到每日無害的劑量0.331mg。

(編按:以上各項數據來源請見參考文獻2~7)
用簡單的方式來描述上面的數值,噴藥的農民或代噴工作人員,假設一輩子每天都在噴巴拉刈,而且每天都有大約55mL(大約1個shot杯的量)附著在皮膚上,吸收到的巴拉刈不會對他造成危害。

首先,沒有人一輩子每天都在噴巴拉刈;其次,也沒有人噴巴拉刈時會往身上噴。所以,在正確的操作方法下,即使偶而在穿脫防護衣物時有藥劑的碰觸,並不會造成危害。

因此,對藥劑噴施的人員而言,使用巴拉刈最大的風險應該是在於噴藥時防護措施的輕忽,例如不穿防護衣物或使用不良噴藥設備(噴藥桶滲漏)。而這種風險存在所有藥劑的使用上,就不僅止於巴拉刈了。

巴拉刈可能加速巴金森氏症發展
除了關心第一線農業從業人員的身體健康,也有專家呼籲,應注意巴拉刈可能引發巴金森氏症這類神經毒性。

許多研究都在做農藥引起的神經性疾病,不僅止於巴拉刈。目前還未發現報告指出巴拉刈會「造成」巴金森氏症;但有研究顯示,巴拉刈有「加速」巴金森氏症的發展,愈早接觸、接觸愈久,風險愈大。

(編按:在臺灣早期也有報告討論巴拉刈增加4.7倍引起巴金森氏症的風險,可參考文獻8~9的臺大醫院神經科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仁厚、李宏萍。農藥使用暴露風險及安全防護措施。2010。中華民國雜草會刊 31:33-47。

2. 植物保護手冊: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2016/07/22。

3. FAO. 2008. FAO Specifications and Evaluations for Agricultural Pesticides. Paraquat dichloride 1,1’-dimethyl-4,4’-bipyridinium dichlorid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4.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bank. Paraquat. 1992.

5. Wagner, S.L. 1983. Clinical Toxicology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Noyes Data Corporation.

6. EC. 2003. Review report for the active substance paraquat. SANCO/10382/2002-final. 3 October, 2003. Health & Consumer Protection Directorate-General, European Commission, Brussels.

7. Indika B. Gawarammana & Nicholas A. Buckley, 2011, Medical management of paraquat ingestion.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72:5. 745–757.

8. Liou HH, Chen RC, Tsai YF, Chen WP, Chang YC, Tsai MC. 1996. Effects of paraquat on the substantia nigra of the Wistar rats: neurological, hist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tudies. Toxicol Appl Pharmacol 137:34-41.

9. Liou HH, Tsai MC, Chen CJ, Jeng JS, Chang YC, Chen SY. 1997.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and Parkinson‘s disease: a case control study in Taiwan. Neurology 48:1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