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的上大學了,問他以後想幹什麼,他跟我說不知道,真是令人操煩。」今天開學日,一早就聽到朋友在碎念。我問他,你也大學畢業,你大學時就知道以後想幹什麼嗎?
也許他有,但我當年沒有。我不只入學時沒有,畢業時也沒有。畢業時想說,好吧,這輩子就一介職棒防護員,然後遇到簽賭。
日本媒體《東洋經濟》今年三月曾對東大新生做調查,東大新生被問起「你的未來夢想是什麼」「你希望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意外的是,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還沒決定』或『還在摸索』。
東大生可是日本一等一的高材生,外界普遍都認為,既然能考上東大,肯定有強烈的動機和目標,也必然有對未來的願景。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在大學一年級的階段,絕大多數的人都還不知道以後要幹什麼。
▍還沒確立未來的想像,或許正是東大人「強大」的原因
日本由於多數人高中畢業後就會進入職場,因此在高中教育時就會有各種的「職涯探索」,讓學生盡早確立升學或就業方向。
但我們心裡都很清楚,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別傻了,很多當父母的也不知道自己在沖三洨,更別說這些迷茫父母的迷茫子女。
東京大學的強項之一,就是它「進振り」制度,橫跨文理醫工的通識制度,大一大二階段什麼都要學,在大二升大三的時候才真正的分科系進行的專業領域學科教育。
例如,東大每年都會收進100人的「傳說中的理科三類」,就是腦子最好、最頂尖的醫學生,但就算是這群高智商的學生,有些人還是不適合當醫生。
父母希望他們當醫生,他們分數確實也夠當醫生,但個人特質並不適合當醫生。在「進振り」通識教育階段,有的人就會發現自己無法做醫學研究,在大三之後就會轉往其他領域去發展。
▍你以為的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嗎?
東大認為,「盡早決定出路」「一定要成為OOO」的壓力會妨礙學生的成長,東大提供了廣泛學習的機會,讓新生廣泛學習,並保持靈活的思考方式。
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文組的也會抱持「也許哪天會用上」的心態去積極接觸理工課程。相反地,如果一名學生早已認定他未來要成為電機工程師,它會認為文組課程都是多餘,切斷了接觸新事物的機會與好奇心。
正因為不確定的未來,創造一種自由學習的環境;由於沒有固定的目的,學生才能出於純粹的求知「因為有趣所以想學」,這才是學習的本質,也是東大學生強大的原因。
(東大醫學系.河野ゆか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