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自由》(前)農藥仙仔來說話

有一群人,他們非常堅持唯有名門正派的才能執行某些特許行業,但是他們在商場與實務上無法與人競爭,所以他們開始要推動專法,以法律來壟斷部分的商業行為。
 
上述文字中的「他們」,似乎可以帶入很多名字,我們就來談談其中一項:植物醫生。

 「植物醫師」源自於十多年前,當時曾推動由「植物醫師」這種懂農藥與植物病蟲害的專業人員來為農民開立農藥處方,但十多年來不但沒看到成效,反而日趨邊緣化。今年,諸多學者專家捲土重來,再度將這陳年老議題推上版面,只是,細看這些學者專家們的論述,我認為「植物醫生」這項制度最後仍會吃土收場。
 
許多學者專家擔憂現行的《植物醫師法》草案,其中並未規定農民買農藥得搭配植醫開立的處方,最終結果就是讓農民依舊把農藥販售業者當成用藥諮詢對象,也就是學者們口中的「農藥仙仔」,無法遏止農藥業者亂推薦農藥,或是改善農作物的農藥殘留現象。
 
這些學者專家們認為,歷年來植物醫生制度的推廣成效不佳,原因是植物醫生的實務經驗不足,農業科系的學生應該加強實習課程,才得以應付各式各樣的田間管理問題。學者專家也擔心《植物醫師法》若無法有效約束農藥販售業者,就算未來推動了植物醫師上場,還是無法改善農藥濫用與亂用的現象。
 
本人從事農業生產工作七年,期間曾短暫與農藥販售業者合作過,也就是學者專家口中的「農藥仙仔」,雖然時間不長,但這段經歷給了我很不一樣的體驗。如果植物醫生與農藥仙仔的區別是在實務經驗與專業素養,我認為看事情的角度就幼稚了。
 
農藥仙仔之所以能屌打名門正校出身的植物醫生,除了實務經驗的落差之外,更重要的是溝通與表達的能力。若是細翻這些賣農藥的農藥仙仔學經歷,其中不乏名門正校農業科系的碩博士,比學歷、學識,植物醫生們可討不到便宜,更遑論在實務經驗上的巨大差距。
 
台灣的農地面積因為祖產分割的緣故,面積微小且分佈零散,各式各樣的農作物交雜分布,加上區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條件不一,病蟲害問題一直無法有效解決,而這些在地駐點甚久的農藥仙仔,比誰都還清楚附近農田的作物、氣候和病蟲害等狀況,也比誰都還要熟悉農民的背景與性格,針對需求而供給,這也是賣農藥的能成為「仙仔」的原因。
 
比學歷,討不到便宜;比實務,又看不到人家車尾燈,因此只好從法律下手,由法律來保障這些植物醫生有一口飯吃。這就是植物醫師看起來立意良善,但實際上卻是充滿爭議,別的不說,就連我這種跑龍套的打工仔都覺得邏輯不通,屆時若強行上路,恐怕也只會招致更大的反彈。
 
我們回頭看看,各地改良場備受農民好評的優秀研究員,他們之所以傑出,不單只是專業,真正的原因是他們「講話讓人聽得懂」,真正的專業並不是自己懂多少,而是能讓他人理解多少。
 
「專業,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
 
溝通能力與表達是一門技巧也是一門專業,但卻常常被人忽略。
 
在商管界裡有這麼一段話很熱門,「顧客要的只是牆上的幾個孔,顧客並不想要買一台鑽孔機回家」,我身為現役的農業從業人員,也曾是專家學者所鄙視的農藥仙仔,對於植物醫生制度的立法與討論,我個人不免好奇,歷經了這麼久的時間,這群專家學者到底是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東西?


(自由時報配圖,由屏東科技大學植醫系提供)
 
原文刊載於: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09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