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了讓國內的蔬果得以周年生產,印度在2009年與以色列簽署了農業合作協定,印度政府斥資約新台幣3,000萬,在首都新德里旁邊的哈里亞納邦成立中央研究中心。
中央研究中心裡包括4棟環控型溫室,2棟使用滴灌系統的簡易型溫室,提供各種栽培研究與研習之用。環控溫室的投入資本較高,當作是研究之用,簡易溫室則是根據印度的需求所搭建出來,每分地只要約新台幣42萬,成本最小化的示範溫室。
(圖片來源:Agricultureinformation)
印度為了推廣以色列型的簡易溫室,印度政府補貼了50%,哈里亞納邦政府補貼15%的建設經費,也就是說,農民只需要自籌35%的建設費用,大幅降低投入的門檻。哈里亞納邦預估,初期將有兩千戶的農民,近730公頃從露天栽培轉換成設施滴灌溫室,大幅提升當地蔬果的品質與產量。
這些溫室除了一般蔬菜,部分將會用來種植番茄、小黃瓜和彩色甜椒,由哈里亞納邦的中央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援。溫室的滴灌蔬果和露天種植的相比,除了精簡灌溉的用水量、大幅度減少農藥的使用,整體產能可以提高四倍,生產成本可以降低90%,印度農民的年收入也能從新台幣3萬元提高至30萬。
文末,不免感慨,多年前台灣也曾有機會發展出這種集團式的溫室群落,但當年的主政者為了討好自己的樁腳,把農業發展當成社會福利,數十億的經費亂灑,至今仍然看不到絲毫的經濟效益。十年已過,主政者易位,農業縣依舊是人口外流,依舊是老苦窮,台灣農業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錯失了一次向前躍進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