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自》慢工出細火,歐力士的青果一條龍

近十年來,許多日本的大型商社紛紛跳進農業領域,挾帶著龐大的資金和管理能力,他們常常被視為「日本農業的救星」,佔盡了媒體版面,也一點一滴對傳統的日本農業產生影響。

農業是一門生意,有些會獲利,有些則會虧損,不是每一個都能成功。就算他們是某個領域的龍頭企業,在他們不熟悉的領域裡,「吃土」也只是很正常的事。像是知名的傳感器製造商OMRON、成衣業的Uniqlo、食品大廠的Nichirei、連鎖餐飲的吉野家等,他們都在農業投資上踢到了鐵板。

就以OMRON來說,該社於1999年時在北海道千歲市砸了20億日圓,一口氣興建了7公頃的荷蘭型環控溫室,這在當時是東亞地區最先進也是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溫室投資。不過,正如同小孩開大車,當年日本並沒人有能力駕馭這套設施和設備,再加上經營者對於金流的漠視,短短三年就讓OMRON認賠殺出。

只是,不知道該說是「愛」還是惱羞成怒,OMRON於2014年再度成立了子公司,專攻設施園藝的環控系統和技術。這堪稱是「一朝被蛇咬,隔夜就賣起了蛇肉羹」,從跌倒的地方再度爬起,OMRON的經營者對農業非常執著。

上述的案例經常被保守派業者和農協拿來當作「假教育,真嘲諷」的教材,但就算這麼多前人吃土,後人的投資力度依舊有增無減,包括Toyota、NTT docomo的雲端系統,Panasonic也重資開發了番茄採收機器人,這都讓許多日本的農業人驚嘆「農業如此多愁,引無數英雄競跳樓」。這個心情我是很懂,因為我們這些窮光蛋,看著人家進場出場、進場出場、進場又出場,有著如此偉大的錢來犯這種偉大的錯誤,心頭真是好生忌妒。

不過,無論是賣血壓計、賣衣服、賣牛丼、賣汽車還是賣電器的商社,他們的共通點就是拿著自己的專長,試著在其他領域找到發揮的舞台,以技術為核心的工程師思維。例如做資訊系統的,他們進入農業後還是想著系統的事,建構一套農業的資訊系統、對農業和農民有所貢獻是他們的第一目標,似乎沒人把營運、獲利當作一回事,也因此常常被投資人和股東圍剿,搞得灰頭土臉,最終只能認賠出場。

目前唯一把農業當成事業在經營的,大概就是ORIX株式會社,也就是我這代人所熟悉,鈴木一朗的前東家「歐力士猛牛」的母企業-歐力士。



ORIX的主業務是金融,銀行、保險、不動產、創投。和其他企業相比,ORIX的強項就是錢,滿滿的現金,正當其他商社還忙著向日本政策金融公庫爭取貸款、補助款的時候,ORIX早就以金融整併農業,不像其他商社還為了錢的事情綁手綁腳。

ORIX雖然早在2004年就在和歌山縣投資番茄農場,但真正跨界必須要從2014年算起。ORIX於2014年在兵庫縣設立的幼菜芽的水耕場。2015年在長野縣興建了1.3公頃的波菜和芝麻菜溫室。2016年和富士通聯手,在靜岡縣磐田市蓋了番茄和彩椒溫室,而兵庫縣的農場也完成了二期擴建,同樣的時間點,ORIX也在東京成立了「ORIX-Food Supply」生鮮蔬果運銷公司。

ORIX非常清楚,開農場是一件收益和周轉效率很低的事情,他們在兵庫縣設立農場就發現苗頭不對,第一期的農場開始運作後就立刻暫停第二期的擴建,重新調整了營運的方向。ORIX知道,光靠種菜是沒辦法為企業帶來獲利,甚至連營運成本都難以打平,因此立即更改了方向,轉而發展自己的物流系統,直到2016年7月「ORIX-Food Supply」成立後才回頭擴增分布在日本各地大小農場。

在日本,農民的農產品必須交給農協,農協再送往拍賣市場,盤商和零售業者從市場買貨,再由這些零售業透過不同的管道交給小吃店或餐飲業。ORIX則是簡化了這個過程,自己的農場,自己的生鮮處理場,自己的物流通路,從農場直接送往廚房,省去了中間繁瑣的手續和耗損,也省去了和各種不同零售系統的往來交際、作生意還要看面子的奇怪民情。再說,都進入了網購的時代,銷售的簡化也算家常便飯之一才是。



此時有人會問:「素人如我也能當菜蟲…,更正,素人如我也能做起蔬果盤商嗎?」 ORIX就算有錢,畢竟也是金融業,和農業、儲運、物流、銷售等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但ORIX竟然就這樣兩手空空的闖進了農業,而且從生產到運銷都一手包辦,他們憑藉的可不是梁靜茹給的勇氣,而是對資金周轉的透徹,以及願意一步一步做好基礎建設的態度。

在今天的環境裡,不論是要做自己的企業形象,或是配合地方政府所做的擴大就業、活絡偏鄉經濟,你想得到的大企業都跑去開了自己的農場,但是,開了農場後還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ORIX還真是檯面上的第一個。ORIX有自己的環控溫室,也有露天栽培的一般農場,對農業的現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加上客戶數量逐漸成長,ORIX的經營層也意識到「物流」才是營利事業的戰場。 物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有效地連結生產端和消費端,意即生產計畫和開拓客源,第二則是生產和消費兩端之間的運輸。ORIX只有前者,而且他們也不懂後者的運輸,因此ORIX入股了東京另一間蔬果零售「Farmind」,藉由他們分布在日本全國的低溫物流中心,以及現成的冷鍊儲運來販售ORIX的蔬果。



近年,如果你有去逛過日本食品展或是農業展,有個攤位很大,專賣厄瓜多香蕉的攤位,那一攤就是Farmind的攤位。你一定有看過,只是你當時不知道那家公司的來頭而已。

剛開始,ORIX賣的只有番茄,不久後就有了各種葉菜類,客戶從超市到餐飲小吃店。後來需求量漸增,ORIX便與農協合作,由ORIX營銷,由農協來調度生產。先前說過,農民的農產品多半要交給農協,由農協進入果菜市場去拍賣。想當然爾,拍賣價格會隨著市場需求而起伏,買的人不固定,價格也就高高低低,這就給了ORIX進場的機會。ORIX提供了穩定的需求量和收購價,運銷流程的精簡省去了農協的麻煩,價和量穩定也讓農民願意和ORIX配合。 除了自己的農場,還有農協提供穩定的農產品供應,如此一來,ORIX就能把心思放在物流上,運用母企業的各種優勢來開拓市場。

ORIX的案例給了我們三個觀察面向:

第一,從「企業投資農場」變成「獨立的農企業」。相較於NTT docomo、Toyota的農場投資,ORIX建構了從生產、運輸到銷售,完整的農業事業鍊。ORIX不搞地方創生,ORIX也不是來做慈善事業,ORIX進場就是要營利,他們要搞出一套可以獨自營運,不靠政府補助和母企業金援的農業事業體,心態上就明顯不同。

第二,向農協取貨。和農協有過往來的都知道,那是一個僵化、固執己見,明明賺不到錢卻又不知道在跩三小朋友的組織,導致許多日本的主力農家自立門戶,農民自己成立了農業法人(農企業)後反過頭來和農協對幹。ORIX不但耐住了性子和農協交涉,後來更與農協擴大合作,把生產端交給了農協,光是「把農協當成工具並好好利用」這一項就已經驚人的創舉。

第三,企業的跨界。金融起家的ORIX和農業一點關聯都沒有,雖然ORIX從生產到銷售全包了,但日本的農業正面臨高齡少子、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困境,未來還有許多難題有待ORIX去解決。不過,有問題的地方就有商機,誰能夠解決問題就能從中獲利,未來的農業還是有獲利的空間。

ORIX和其他投資農業的商社不同,其他挾帶著龐大的資金和技術能力的企業,跨入農業之後常常抱著「我是來幫農民的」、「我自己來做一定比你們好」的心態,要像ORIX這樣「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的風格實在少見。

未來,ORIX還要面臨那些問題?ORIX在農業裡能走多遠?我們就靜靜地看下去吧。


原文刊登於自由時報評論網
……

Facebook:一級嘴砲技術士

LINE@: LINE@一級嘴砲技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