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北農產與台北市政府的政治風波,許多業外人士紛紛跳進來討論農產品的「殘貨」問題,網路上的數據拉一拉,圖表做一做,憑藉著這些資料就在推導殘貨的合理性、殘貨該何去何從,看似有理但更像是在選舉、導風向,休誇怪怪。以下,身為一個被殘過貨的生產者,由我來分享一下什麼是殘貨?怎麼處理殘貨?為什麼有殘貨?
本人為設施花卉的生產者,曾在錯誤的時機點將錯誤數量的花卉送去拍賣市場,結局就是一部分的花卉以相當難看的數字賣出,大部分的花卉就當成廢棄物處理掉。當然啦,包裝、運輸、市場管理等費用一毛錢都少不掉,這情況正是業內經常開玩笑的那一句話:「拿錢放人」。
用花卉來舉例,正因為花卉市場比果菜市場更淺盤、更敏感,市場的花卉需求有特殊的時間性,市場若送錯了時間,人家並沒有用花需求,一切也是白搭。而且花卉不能吃,市場總經理就算買了也不能亂送,因為本島的人都還很傳統,送他花卉有如要送他上山頭,忌諱。也因此設施花卉在生產、出貨的排成上就必須格外小心,對市場的需求也要很留意,否則會影響到農場金流周轉的問題。被殘過幾次貨物後,也讓我在生產排程上更加小心。
「殘貨」意指當天拍賣市場賣剩的、賣不出去的東西。對此有明確的認知之後,後續的問題就很容易釐清,否則就如同藍綠光譜兩端的選民一樣,拿著農業的議題在進行選舉的大亂鬥。
「殘貨」既然是當天賣不掉的東西,對於交易平台的果菜市場來說就只有兩個處理方式:
一,請貨運業者依據不同地區和不同供銷人,把貨從台北拉回去。
根據目前多數農業生產區「共同運銷」的集貨模式,要將個別的貨源再從市場拉回產地,若是再加上人力成本,運費只會是兩倍以上。東西已經賣不掉,還再多付錢拉回去?拉回去後要放哪裡?考量到種種現況,把殘貨從市場拉回產地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報廢。
不論是對市場管理、貨運、供銷人(供貨者)來說,報廢是最省事也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事,而殘貨清運的費用就由市場管理費來支應,如同網拍交易要先扣個3%一樣,這就是固定的管銷費用。
你的供貨量、品項、品質,市場賣不掉,市場就是不需要,東西當然就沒有價值。就像是你把商品上網拍,你的商品不符合買家的需求,時間到了被下架,此時你是叫網拍平台把你的商品買下來,還是鼻子摸一摸下次再來?
農產品正如同商業交易,有賺有賠,若把商業行為和照顧農民這種社福思維混為一談,這種人不是愚蠢就是與世隔絕。
這裡之所以用「供銷人」而不是「農民」,原因是並非每一個農民都能把東西送進拍賣市場,東西要進拍賣、直接與商販面對面,這裡有品項、品質、供應量、供應頻率,還有你如何在產地集貨、運輸等技術面的問題。有些人看到殘貨就想到可憐的農民,我想若是對這體系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就不會因為這種無知而濫情。
以殘貨數量最多的大宗葉菜類來說,「供銷人」多半都是合作社或是產地的盤商。後者比較可憐,這些人苦幹實幹,還要經得起市場起伏的波動價差,卻常常被影射為菜蟲。大宗葉菜就是我們常吃的青菜類,菠菜、白菜、空心菜等短期葉菜且不能冰儲的品項,農民的工作就是把菜種出來、把田裡弄乾淨,剩下的就是採收後等著盤商來買斷,由盤商扛起包裝、物流、供貨,甚至是前端的採收工作也要由他們負責去調度人力。在嚴重缺工的農村來說,這就是一種專業的產業分工。說白了,如果東西送到拍賣市場而賣不掉,風險是這些人要去承擔。
「那些都是農人辛苦種出來的東西,為什麼就要這樣浪費?」
有些人會這樣說,我想,農產品如同商品,交易活動依循著市場機制,有需求就有供給,如果供過於求就會有殘餘的貨品。每日進出拍賣市場的貨物量這麼龐大,如同餐飲業、製造業等行業的「耗損」,有一定比例的殘貨那是很正常的現象。再說,換個角度來看,你若是菜販,你會從什麼樣等級的東西先拉貨?有做過生意的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很有趣的問題。
殘貨,就是用「務實」的態度去看待,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把殘貨和選舉混為一談,雖然農民年紀都很大,但也不用拿我們來噁心。台北農產的問題打從一開始就是某農政官僚放的火,在農業圈裡悶燒許久,最終在台北農產公司的連休三日、吳音寧的殘貨等議題上噴發,說到底就是政治問題。殘貨的議題由於卡到了柯文哲,一票人就把農業、社福、政治三個不同領域的事物攪在一起噴口水,一出了事就是「誰誰誰是黑道」、「某某某很可憐」,我說啊,產業投資有賺有賠,沒有人很可憐,你才可憐。
原文刊登於自由時報評論網
……
Facebook:一級嘴砲技術士
LINE@: LINE@一級嘴砲技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