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到處都是種米的農家,國人食米量一年比一年少,為什麼可以搞到缺米哩?」別說我等外人看不懂,就連很多當地人也對著新聞畫面滿頭問號。
我這篇只針對網路熱度最高的「農協壟斷與炒作」的「萬惡農協」說法做回應。
🔻 前情提要
日本米價的狂飆是從2024年開始,日本政府在2025年3月起連續釋出三次儲備米,三次共計31萬噸的新米(2024)與古米(2023),其中有9成是被JA農協標走。
到了5月,價格不但沒降,甚至漲到了歷史新高,日本政府5月11日第四次釋出儲備米,共計30萬噸的古古米(2022),這次就直接放給民間大廠、零售和米店。5月29日,新就任的農水大臣小泉進次郎再度宣布釋出儲備米,這次是30萬噸的古古古米(2021)。
此時就有人把鍋丟給了前三次標走了9成白米的JA農協。如果你對日本不熟,你就把它理解為台灣的農會。
🔻 JA農協的壟斷?
我自身的理解是,就算JA農協幾乎標走了前三次的儲備米,米價狂飆那也不全然是它的問題。
它能拿走9成的米,那是因為日本政府對儲備米的流通有很嚴格的限制。簡單來說,拎北是政府,我甘願放給可受管控的農協,不然今天要是放給一般業者,你給我拿去轉賣,到時候我們從上到下都要切腹謝罪。
這禮拜能直接放給民間企業,這個是因應緊急態勢,把大家叫來喬事情而喬出來的,並非常態。
🔻 貧窮線上掙扎的米農
我在推特上看到一個米農說,直到這波米價的上漲,很多米農才真正意義上的有賺到一點錢。以前那種死價格,由於收購價格上不去,很多稻米農家都只能獲得成本價,生活品質就是遊走在貧窮線上。
這些話的意思就是,以前的日本白米很便宜,那是因為壓榨農民的收益而來。種米的存不到錢,腦子正常的年輕人沒有人願意入坑,稻米產業不但缺工,而且還超高齡,整個產業非常不健康。
2024年雖然米價漲到歷史新高,但宣布倒閉、解散的稻米農家數量也是來到歷史新高,政府的各項數據都顯示近年的農民相當艱困。
我相信JA農協自己知道問題在哪,所以它以維持價格為由來確保從業人員的收益,很合理吧?憑什麼要我限縮生活品質來爽你們這些消費者?
🔻 農民組織若無法保護農民,那才是真的幹你娘。
把鍋甩給JA農協,單純只是因為它目標最大,最好打,而且是不會回嘴的啞巴而已。
至於收購價的問題,那就是很典型的「日本病」,每一個環節都盡心盡責,藉以迴避在重大疏失上的究責。改天有緣再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