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40歲以後 你該重新審視你的朋友圈

我們小時候會忙著交朋友,覺得朋友越多越好,但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後,我們會發現往來的朋友就是那個小圈圈,我們不再追求人人好,我們漸漸會把目光放在一小群互信互助的朋友身上。

今天剛好看到《東洋經濟》上的一篇專欄,講的也是類似的概念,以下摘錄自《安井元康:40歲以後你該重新審視你的朋友圈》。


▍學生追求「多朋友」,職場人要學會「減朋友」

學生時代交朋友是一種探索世界、累積經驗的方式,透過與不同價值觀的人接觸,培養溝通與社交能力。但出社會並有了一定的歷練後,真正重要的是對人脈進行「斷捨離」。

許多人脈其實只是因為「恰巧在同一個地方」才建立,例如公司的同事或學校的死黨。一旦離開那個環境,友情自然也會變淡。此後能留下的,多半是能帶來新知與成長,建立在實體價值維運的人際網絡。

▍重新檢視時間與人脈的投資報酬

上班族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仍有人把時間花在沒有建設性的聚會上。偶爾與老朋友相聚碰頭無可厚非,但要警惕這個「偶爾」不能變成「經常」。

人多的熱鬧場合往往只是短暫的愉悅,一群人嘻嘻哈哈,然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對於社會人士來說,時間是最珍貴的資源,若對自身的成長或啟發沒有幫助,那就審慎考慮把時間放在其他地方(例如球場的啦啦隊)。

▍同溫層是成長的絆腳石

出社會後,如果出了工作場合就結交不到新朋友,這會是值得警惕的事(這裡不是在臭球員把啦啦隊帶回家的事)。

這反映了個人世界觀與行動範圍的局限,也會影響日後的人生品質。有些人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反覆與相同的人群聚,覺得「自己很充實」。真正健康的人脈,應該是建立在共同志向、價值觀或互補差異上的,能夠彼此信賴、共同進步。

▍經驗豐富的職場人,該尋找「能一起成長的朋友」

對成熟的社會人士來說,真正的朋友未必常見面,但每次相聚都能帶來新知與啟發,而不是只談過去。這類人際關係會讓彼此持續成長,也讓談話內容常常有新鮮感。

與其維繫數量龐大但無實質價值的人脈,或許可以把心力投資在少數的深度連結上——因為在漫長的人生中,唯有能相互求進步的朋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