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今年日本的米價很貴,在政府出手干預、從倉庫內搬出大量的舊米後,市面上的白米「均價」才回落,民怨也小了一些。
▍市況
由於大量觀光客湧入,以及夏季高溫讓稻米減產,日本在去年及今年的白米價格一路往上飆。常見的5公斤裝白米以前只要2千多日圓,去年就漲到快4千日圓,今年更瀕臨5千日圓的歷史紀錄。
薪水沒有變,但白米居然貴了一倍,這情況讓日本社會動盪不安,迫使日本政府下重手去干預白米市場,從儲備倉庫拿出大量的冷藏舊米,以2千多日圓的便宜價格放到各級超市。
日本上一任的農水大臣江藤拓釋出了3千日圓的儲備米,因故被轟下台後,接手的小泉進次郎進行了加碼,釋出了2千日圓的儲備米到民間通路。效果非常顯著,白米均價在今年6月就明顯下跌。老問題看似解決,但從這也衍生出了新的問題。
▍產地價格也來到歷史新高
今年7月,熊本縣阿蘇市的白米產地收購價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一等米每俵(60公斤)32,400日圓,比去年高了8,220日圓。這個收購價是「生產者概算金」,是JA農協向農民買米的收購價。JA阿蘇今年開盤的收購價比去年還高了四成。
你說奇怪,市場不是恢復平穩了,農協為什麼還要加價買米?
▍便宜的只有政府釋出的儲備米
根據各大超市的走訪,5公斤賣2、3000日圓不是進口米就是政府儲備米,國產品牌米的價格幾乎沒有動,越光(コシヒカリ)和秋田小町(あきたこまち)之類的價格依然在高檔。今年開出高價的也不只熊本,稻米最先收成的九州和四國地區的收購價都有提高。
在政府強力干預下,白米市價已經掉下來,但產地農會卻不斷加碼買米,看似矛盾的現象,其實背後的原因就是四個字:庫存不足。
每年6月,日本全國的倉庫應該要有200萬公噸的白米存量。多了,米價下跌;少了,米價上漲。2024年6月的米量只有115萬公噸,嚴重不足,因此這兩年的米價瘋狂飆升。2025年6月的庫存量也好不到哪,只有121萬公噸,加上今年又是夏季高溫,產能並不樂觀。
也就是說,到明年為止也不會有便宜的白米。
▍用稅金在補貼米價
日本政府用高價買米、低價賣給民眾,價差的部分當然是民眾的稅金來買單。短時間內釋出超大量的舊米,這種行為也嚴重打擊現有的市況,新米和各地品牌米也都遭到重擊,讓產地的農民和農協(農會)非常不滿。
消費者不滿意,生產者也不買帳,小泉進次郎若想更上一層樓,他必須先證明,他不是金玉其外的林智堅,他不是敗絮其中的陳吉仲,他是小泉進次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