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台美日的職棒都在打總冠軍,網路上有人提到運動傷害防護員(Athletic Trainer)的配置,甚至有民意代表提到要在各級學校廣設防護員。
很好,這我的專業,我們先來看看配置一個防護員要多少費用。
運動傷害防護員屬於專業的醫療人員之一,每個月便宜一點算你薪水6萬,每年硬體、急救、貼紮耗材使用算攤一攤算個30萬就好,所以一個防護員每年至少要100萬的費用。
但是台灣人特別愛殺價,我們就打個8折,一年沒有80萬的經費,拜託別說要請什麼防護員,你不如去和醫院簽約,有事就去找物理治療師和復健科醫生,反正健保很便宜,別浪費我們的金錢和心力。
一個防護員可以對多少選手?本人最高紀錄是一次同時面對一支甲組成棒隊、一支乙組男籃、一支乙組女籃,但我醜話說在前頭,一個面對五十多個選手,根本看不完,除了十幾位常常接觸的主力選手之外,很多時候我根本不知道其他人到底哪裡有問題!因此我只能做基本款的對應處理,效果如何我也不敢跟你保證。
「運動傷害」的東西不是出張嘴巴問一問就能知道,我要對你的運動項目非常熟悉,我要知道你的生活作息和飲食內容,甚至我還要知道你昨晚是不是去了夜店?昨晚是否性愛的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的延遲性損傷?也要知道女性選手的生理狀況,否則比賽中腹痛或是出血會搞得教練團調度大亂。
對,就是要很熟悉你(妳)的選手狀況,我才能在第一時間就做出正確的處理。
球場如戰場,當下就該有相對應的醫療處置,你我都沒有那個美國時間「觀察幾天」。因此,一支競技隊伍一位防護員,我認為這是理想的配置。
防護員是對應競技選手的專業人員,不是家醫科,不是復健科,有些民意代表提議「廣設」防護員在各級學校,聽到這裡我只想問:經費在哪裡?人員編制的法源依據在哪?支援的效益又有多大?
今天話就講白一點,在經濟低迷和少子化的趨勢下,砸錢配置專業的防護員是否符合經濟效益? 另外,錢還是一回事,專業人才又在哪裡?在台灣畸形的高教人才培育體制裡,有沒有足夠數量的防護員?有沒有足夠數量,可以獨當一面的防護員?這裡可不是國軍的高裝檢,大家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
看到民意代表如此關心各級學校的年輕選手們能否得到妥善的照料,我建議你們專注於防護員的培訓,以獎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的學子讀書或是出國進修,花點錢、花點時間,從最基層的人才培育開始,從根本來解決台灣體壇的亂象。
別再讓台灣的防護員感到藍瘦香菇,別再讓台灣的防護員想要行李收一收,出國到國外的企業球隊或是俱樂部求職,尊重這項專業,珍惜這些人才,別再為了取悅你的選民而吃我們防護員的豆腐,這才是民意代表該去做的事情。
本文投稿於自由時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