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本職棒的「橫濱DeNA海灣之星」的前身是「橫濱海灣之星」,原球團的母公司TBS(東京放送)因經營無起色,在2011年賽季後就轉賣給DeNA,並更名為DeNA海灣之星。
2011時,橫濱主場的進場人數只有110萬,到了2024年賽季結束,進場人數已經成長到236萬,人數翻了一倍之虞,周邊商品的銷售額更是成長六倍。
而且,橫濱DeNA海灣之星在2024年還奪下「日本一」的日本大賽總冠軍。
▍去本質化
DeNA接手球團時,大膽啟用了年僅35歲的池田純當領隊,他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球團領隊。光是這個年齡,就在充滿論資排輩、倚老賣老的日本被噴得滿臉豆花。
當池田提出球隊必須捨棄「不斷贏球才有球迷」的迷信,球場應該是「大家都能感到放鬆和愉快的地方」時,當時所有人都在質疑他,照三餐問候池田「你知不知道你在公三洨」。
池田就是在這種壓力下,在球場販售原創啤酒、在局間導入歌舞表演,讓入場觀眾盡情享受,也成功吸引更多的民眾願意進場觀賽。
不斷成長的票房、賣到缺貨的周邊,短短五年內就轉虧為盈。殘酷的資本主義如同一顆O塞,牢牢地堵在守舊派的O眼上,再也放不個什麼屁。
▍DeNA的四大策略
1、明確化行銷策略
將目標鎖定在20到50歲之間的上班族,因為他們會呼朋引伴,找親朋好友來球場放鬆同樂。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消費的實力。
2、球隊、球場經營一體化
以前的球隊和球場營運是分開,球場玩球場的,球團玩球團的,導致球場很球場,球團則是球迷滿場還是虧到靠北。直到近年歐力士、軟體銀行把主場買下來,他們的營運才真正好轉;DeNA則是透過各種政商勢力,逼著守舊派把橫濱球場賣出來。
3、社區型棒球場(Community Ballpark)
去過日本看球的朋友,應該能體會日本的看球就真他媽只是看球,日本無法像美國和台灣一樣,美國的場邊是親朋好友之間的聚會場合,台灣的觀眾席則變成8+9通告女藝人的海產店。透過觀眾席和攤位的重新設計,以及場邊的各種活動企劃,吸引更多平常那麼關注棒球的民眾進場。
4、球團組織的效率化
以前的球團運作,資訊化的程度低落到很可怕。DeNA的接手後,透過現代化的管理改革,除了提升作業效率,也讓優秀的人才更有發揮的空間。
池田擔任領隊只有DeNA接手後的前五年,然而就是這五年的改革,奠定了日後票房蒸蒸日上的穩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