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有人在問「台灣的米為什麼不賣到日本」,我的回答依舊是,怎麼賣?什麼米?「賣」是一件事,「米」是一件事,有做過生意的應該能體會,銷售是一件事,產品則是另一件事。
▍真實世界的做生意
今天你是賣方,買方登門來問事不外乎就是兩大「格」,規格和價格。如果是白米外銷,所謂的規格就是「品種」「鮮度」和「檢疫」,然後是最關鍵的「價格」。
台灣米在日本的競品是進口的美國米,價格上限是每公斤600日圓,台灣端的成本我們以最樂觀的四成,日幣240日圓,每公斤新台幣48元做基準,有興趣的自己去做功課,看看一公斤48元能買的品種有哪些。
這裡還不考慮進口配額,還有日本最靠北的每公斤341日圓的稅。
▍其他門檻
除了價格和對標的稻米品種,「鮮度」和「檢疫」也不是簡單事。
日本通路商對品控的要求很高,沒有讓你上下動手腳的空間;檢疫方面,台灣農藥的使用和日本不同,意思是台灣核准使用的農藥,在日本是不得使用。台灣米經常死在殺菌劑的百克敏、菲克利、依普座,和殺蟲劑的丁基加保扶這四支農藥上。
簡單來說就是台灣和日本的稻米生產方式不一樣,除非你這個產區本來就有在日本線,對標的是日本核准的生產模式,否則,先別說品規、價格,光是檢疫就篤定你連進場都沒資格。農產品的出口有很多門檻,不是你路邊隨便拉一包米就能運出去。
你以為跨國貿易跟你在淘寶買一堆亂七八糟一樣嗎?不是喔,不是這樣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