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日本新型態漁業:「陸上養殖」系統

  在陸地上養魚養蝦,聽起來好像天方夜譚,但實際上早就已經有許多地方把魚池搬移到了陸地上。這種在陸地上養殖的型態在泰國、馬來西亞相當普及,園區從2公頃到2百公頃,新落成的廠一座比一座大。

  陸上養殖主要是靠著水槽和循環型水處理系統,以人工的環境飼養魚蝦、貝類或是藻類,水槽或水池多在室內,可以降低天候影響,讓養殖環境更加穩定,對於產品的附加價值有明顯的提升效果,也因為如此,許多水產相關企業紛紛投入這一個新領域。

  例如日本的水管閥門製造大廠「KITZ」,最近就在長野縣茅野市的山裡面興建了陸上養殖的設施。利用自家開發的淨水技術,在自來水添加藥劑重現海水的水質,並利用大型的水槽和循環水系統進行高密度的真鯛飼養,多數時間由自動控制系統來控管,操作人員每天進場只要工作2個小時,還可以週休2日。


(KITZ的循環水系統)

  日本的傳統養殖都必須在海邊,而且要取得漁業權,相關規定非常麻煩。陸上養殖則打破了傳統漁業養殖的框架,不但可以遠離地點的限制,也不用取得特殊的執照,在漁獲的品質管理上也更加容易。也因此除了KITZ之外,許多日本企業對陸上養殖系統也躍躍欲試。

  像是JR西日本,2013年開始在鳥取縣的陸上養殖場生產「可生食」的鯖魚。原本鯖魚因為體內寄生蟲的問題而無法生食,現在JR西日本利用沿岸地區的地下海水來繁殖鯖魚,解決了寄生蟲的困擾,也利用恆溫的地下海水,讓鯖魚的生長速度比野生的還要快3倍。

  JR西日本的鯖魚目前是直接送到東京、大阪等都會地區,供應JR西日本旗下的居酒屋來使用,目前為止都還是試營運的階段,JR西日本期望在短時間內找到可以商業運轉的模式。


(JR西日本的お嬢サバ)

  雖然陸上養殖系統可以打破天然環境限制,但相關設施、設備投資的投入成本遠比傳統的近海養殖還要龐大,尤其是使用「封閉型循環水系統」的陸上養殖場,水質淨化設備將耗去相當大的建置費用。

  日本水產廳曾對虎河豚的「封閉型循環水系統」陸上養殖場做成本試算,若是加上水溫控制的加溫設備,每公斤的虎河豚生產成本就要3278日円,這在水產品來說已經是相當高的價位。如果要降低養殖成本,必須搭配其他系統一起使用,例如使用工廠、發電廠的廢熱來加溫。

 在新潟縣妙高市,IMT Engineering(株)在這裡有一座室內的養殖場,靠著海洋深層水和妙高山麓的雪水,還有封閉式循環水系統來飼養白蝦,一年可收成3到4次,年產量25噸。2012年時這些白蝦以「妙高雪蝦」的品牌名稱上市,由於飼養時不使用抗生素,「妙高雪蝦」在市場上頗受消費者青睞。

  雖然賣相不錯,IMT Engineering也必須著手進行擴廠計劃,因為經過估算,白蝦的年產量必須達到100噸才能達到損益平衡。


(妙高雪蝦的室內養殖場)

  日本的水產大廠「日本水產」在白蝦的陸上養殖方面也是踢到鐵板,今年5月,日本水產在鹿兒島南九州市設廠,投入了4億2千萬日幣,在簡易型的帆布溫室內興建了長80公尺,寬6公尺,深1公尺的水池,一共3座,預定在今年11月開始運轉。但是,如果無法在3年內達到年產200噸的目標,日本水產就會立即關廠停損。

  日本的養殖漁業近年的消費量萎縮,年消費量只剩470萬噸,和10年前相比整整少了2成,加上漁民的高齡化、少子化,很多養殖漁場都面臨「後繼無人」的情況。因此,很多人將希望寄託於使用循環水系統的陸上養殖模式,一方面可以高密度養殖,另一方面也能避開天候影響,讓生產效能更加穩定。

  但是,陸上養殖相當依賴設施和設備,這些都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而日後的產線能否正常運轉?建廠成本能否回收?陸上養殖是否能成為漁業的新利基?許多日本業者都還在觀望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