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自由》該廢的「奇蹟」:公糧收購制度

  時值六月,是雲嘉南地區的稻米採收的時節,這段時間,不論是種米的、割米的、運米的還是收米的,通通忙得焦頭爛額。不過,正當這些稻米相關產業的人忙得不可開交之際,聽說在台北也有一群人正為稻米保價收購吵翻天。

  農委會日前宣布今年將在六個鄉鎮試辦「稻作直接給付」措施,意即在公糧保價收購外,另外增加一個方案讓稻農選擇。這項措施的宣布,其實我們這些種田的心裡早就都有數,這表示,未來政府將逐步取消公糧收購政策。



  公糧制度實施至今超過40年堪稱奇蹟,一個政策能夠實施這麼久,大概只有三種可能,一是這套方案完美的無可挑剔,根本不用與時俱進;二是本國的政治經濟環境40年來如一日,毫無長進;三則把納稅人當冤大頭,花錢補洞粉飾太平。至於是哪一種,不妨繼續看下去。

  筆者30有餘歲,無法想像40年前,當公糧政策開始實施時是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但我還記得,幼年時街上的麵攤和小吃店,在長大後逐漸被漢堡與麵包店取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改變相當快速,再加上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米飯食用量逐年滑落。

  沒記錯的話,台灣稻米的自給率約在10年前就已突破100%,是生產過剩的局面,因此,公糧制度在稻米生產過剩後,早就不再具有維持物價、確保稻米供應無虞的功能,為了延續制度,每年還要為此耗掉100多億納稅人的血汗錢,說到底,公糧制度在此時早就已經是個徹頭徹尾的賠錢貨。

  有支持者認為,公糧制度是為了國家戰爭或災難而作準備,具有國家安全的意義,不可輕易廢止。現況是,只有少數農會或米廠才有冷藏設備或低溫保存桶,多數的公糧委託倉庫只是一般的鐵皮屋,以常溫的方式儲放這些收購來的稻米,與其說是保存,不如說就是堆著變質,兩年時間一到,就發放出去給阿兵哥當伙食或是給牲畜當飼料。是的,你沒看錯,阿兵哥吃的跟牲畜差不多。



  公糧制度要是真的是為了肩負急難或是戰備存糧的任務,那麼,改善現有的倉儲環境,做好生鮮冷藏的管理不是應該更重要嗎?為何隨便放置,任其變質劣化,然後再花一筆錢將這些米「處理掉」。花一筆錢收購稻米,然後再花一筆錢處理同一批稻米,政府花起納稅人的錢豪氣干雲,外頭不知情的人大概還以為台灣是個產油國。

  又有人說,公糧制度具有平抑物價的能力。這種話你敢講我還不敢聽,今天可以直接影響物價的是汽油、電力和自來水費率。特別是汽油,每當中油浮動油價調漲時,加油站就是長長的排隊車潮,同樣是漲個幾角,怎麼沒看有人去米店排隊買米呢?

  說到底,長年下來,公糧政策並沒有帶給農業多大的提升,農民的實質收益也沒有增加,反而還多花了大把鈔票填補倉儲的弊端,更不用提少數人的資源壟斷、從中上下其手得利。在回到產業發展上,台灣對稻米產業已經保護了40年,當最後終於發現這個產業失去了市場競爭力時,廢止這樣的保護措施,也是剛好,還嫌太遲。


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評論網